提醒学会这四招,医院跑
惊蛰时节,这种病最要命!学会这四招,医院跑!
按时节养生一直都是养生的黄金条例,惊蛰时节该注意什么呢?小编给你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民们常常把惊蛰时节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此时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开花。春从前几日的嫩芽,一夜之间长成万里青田。让人惊叹一声雷带来的天翻地覆。
惊蛰养生吃什么?多吃清淡食物
惊蛰天气明显变暖,饮食应清温平淡,并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鲜蔬菜,诸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鸭血、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宜多吃梨
惊蛰天,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乍暖还寒的春天,最容易口干舌燥感染春寒,而鲜甜多汁的梨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功效,此时食用最佳。
宜多食枸杞
枸杞入肝经,能补血,入肾经,能滋阴,是平补阴阳的好东西。30岁以下的人,多少岁就吃多少粒,年龄大的每次吃三四十粒即可。
年轻人火力壮,最好用水煮,可让枸杞药性有沉降之力,能补到肝肾里,既补得踏实又不会上火。吃枸杞要把水和枸杞果都吃了才好。眼睛干涩、疲劳精力不济时可以吃一段时间。
春天其实不需要特别补什么,脾胃和畅、气血流通就是最合适的补。
少食忌食
《金匮要略》:“春不可食肝,以死气入肝伤魂也。”此节气要少吃麻辣、生冷、肥甘厚腻、白酒,忌吃动物肝脏、黄花菜、酱菜、大蒜、兔肉等。
惊蛰需防“惊蛰病”01
预防流行性疾病
阳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大地一片生机,人们也在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后开始活动频繁。随着气温的升高,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因此,春天是疾病多发的季节,尤其是一些传染病,如流感、麻疹、流脑、结膜炎、腮腺炎等。
另外,春天气温气压变化较大,一些慢性疾病和精神方面的疾病也容易复发。
如何应对:
首先是预防接种,医院或防疫站注射疫苗,如流感疫苗、流脑疫苗等。
其次日常调摄方面要多加注意。多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太快地脱去冬衣。
惊蛰时节,虽天气日趋暖和,但阴寒未尽,气温多起伏,易引起人体抵抗力下降而致病,因此,这个时候的“春捂”不能马虎。
02
哮喘
惊蛰春分前后,慢性疾病患者最易复发,正所谓“百草回芽,百病复发”。其中哮喘多发于此期,饮食调养的方法很适宜于哮喘轻度发作或缓解期。
如何应对:
应该避免进食过饱,吃的食物不宜太咸,忌烟、酒,慎用辛辣刺激食物,特别要禁食海腥油腻之物。发作期鼓励患者多饮水,利于排尿。食物以充足碳水化合物保证热能供应,以乳、蛋、豆制品保证蛋白质的给养。
03
风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其意为春雷响起,惊动万物,也就是说从这时节起冬眠的生物苏醒了。
现快到万物复苏时,天气多为浓雾、微雨。所以人体常感四肢麻痹、关节活动不利。
如何应对:
特别推荐老桑枝煲鸡肉汤这款有效祛痹,口感好的药方。中药老桑枝煲鸡具有益精髓,祛风湿、利关节的功效。广东民间亦常用它辅助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四肢挛痛麻痹、颈背牵引疼痛,慢性腰脊劳损等症。
04
肾结石
春日,万物复苏,百草萌生。随着人们活动的增多,隐伏在胆道和肾脏的结石也容易发作。
如何应对:
胆石症发作往往同时伴有胆道感染,严重者可致中毒性胆管炎,若救治不及时可致命。因而预防胆石症的发作至关重要,凡确诊而愿意接受手术者应尽早手术,一时不能手术者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患者饮食宜清淡,因为油腻的食物会刺激胆汁的排放和改变胆汁的成分,容易促发胆道感染甚至胆源性胰腺炎;一旦发生右上腹疼痛、发热和黄疸,医院治疗。
本文来源:中国传统文化本期编辑:候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