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岁月难忘的进修时光
点击上方济源二院,分享最新动态
医院进修结束了,返回我院上班已4个多月。大医院的学术氛围、生活节奏仍然在昨天的记忆中。一年的进修经历中充满了数不清的磨难,磨难之中蕴含着收获与感悟。
“马不停蹄”为常态
在重症医学科进修,要完成一般日常工作,必须马不停蹄。其一,是医院,全国知名,每天都有许多术后及各地转来的危重患者;其二,患者病情危重,存在大量临时抢救、常规治疗、各级会诊及文书书写工作;其三,主任军事化的要求,使所有人员像闹钟上的齿轮,在发条的驱动下永不停歇。
和往届ICU进修生一样的感慨:能呆到结束就是最大的胜利!每批进修生中,有一少半可能要中途离开,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这里“特累、特严”。在的重症医学科,如果你管上2个患者,几乎全天不能闲下来。早上起从驻地赶到科室,晨会交班是一天忙碌的开始。晨会英语学习要用心听,因为随时可能让你翻译。晨会病情交班要用心听,主任查房要提问,如果不会可要挨批丢人。交完班后抢电脑,电脑只有5台,加上本院大夫10多个人,“狼多肉少”。抢到后要从电脑上将患者血常规、血生化、凝血、PCT、血气、血培养等几十项化验结果抄好,并找出主要指标的变化趋势,再根据化验结果为患者申请输血、白蛋白等,然后用手机拍下最新的影像资料,为老师查房时做参考。
之后再到床旁查看患者,按顺序评估意识及镇静深度,呼吸系统的机械通气指标及肺部的表现,循环功能评价,如血流动力学参数,营养方式、尿量及血滤的各项参数,引流液的量等等统统记录。如果管理2-3个这样的患者,11点查房前可以说紧紧张张,查完后再将上级意见执行完后,可能12点多,匆忙吃完盒饭后,稍事休息,下午开始记病程,开第二天的化验单,为自己的患者做纤支镜吸痰,打PICCO等工作。这只是不值班的一天,下班时街上的路灯早已亮起。
“快马加鞭”亦常态
ICU学术上几个重点:重症胰腺炎、热射病、脓毒症及血滤治疗等,再加上产妇危重病,如妊高症、HELLP综合征等。如果你管有这几个病种或者VIP患者,那要做好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鏖战准备。因为这些患者随时可能科间及全院会诊,随时可能要求你制作PPT。大多进修生刚来时会为幻灯头疼,首先要求你迅速,早上8点值班的医生交给你一个新患者,可能10点要全院会诊。其次要详细,图文并茂。要学习如何将患者的图片插入,如何截下趋势图,如何使用抓图软件,还要理清汇报的思路。制作期间还要处理原有患者的各项工作,再加上住院总、主管医师、护士的各种“命令”,想按时完成课件,那都是在创造奇迹。
在进修期间,我管理了6例这样的患者。有重型胰腺炎、热射病、脓毒症、大型创伤等患者。其中一位85岁高龄的VIP患者诊断为:左侧粗隆间骨折、肺部感染、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脑梗(左下肢肌力II)、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植入、OSAS、双侧胸腔积液、低蛋白血症等,加上也是VIP患者,自然进行了多次的会诊。我从上一届进修生手中接过来时,许多医生都预测,他活不了多长时间了。其中人工气道曾几次出现问题,九死一生。气管切开上呼吸机,面临通气过度、通气不足,排痰不畅、气道高压、切口感染及VAP的出现。刚接手,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亲自行纤支镜吸痰,制定循序脱机训练计划,观察调整营养液等。老人在ICU住了天后,面色红润,脱机了,转出了!已经返回原单位上班的师兄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呼“了不得”。每当遇到脱机困难患者,周主任都会要求进修生:“像蒋医生那样要制定脱机计划,循序锻炼后慢慢脱机”。听到此话时,能够真切体会到用心与付出会有回报。
争先恐后争“充电”
在北京学术会议特别多,有科内的、院内的、全军的及国家级的。进修生都想去,但每次又不能全去,如果遇到喜欢的会议,总是想方设法讨好“铁面”的总住院医王黎,争取能在备班时偷偷去参加。每次会议都是一边听一边拍照,因为要求与会者回来后在科内讲,所以听课的任务也很重。结合参会所学的呼吸力学理论,我用模肺成功模拟出了气道阻力与肺顺应性变化的力学曲线关系。我的《呼吸机应用三点体会》,受到科内的广泛赞誉,很好地指导了呼吸机治疗。
除了参加学术会,每晚回到驻地还要挤时间将查房时上级医师的查房要点记下,完成系统的理论学习。宋青主任习惯每周一次通过典型病例来进行讨论。宋青主任的确为“大家”,她讲的知识涉及多个学科的诸多问题,每次讨论都会让你将知识系统化、具体化,她的“一条河、两只猫、三站地”形象的概括了ICU治疗的指导原则。她组织讨论时气氛热烈,提问答对者当场会收到一些小礼品,如雨伞、洗漱包、U盘等,多次答不上来是很尴尬的或者会受到批评的。宋主任“软硬兼施”无非是想让大家多学些知识,所以在这里要不停充电。
我们还要抽时间跟着科内老师学习超声技能。将止血带穿入豆腐制作出超声引导穿刺模型,学习超声引导下的深静脉穿刺。每次纤支镜吸痰时要反复体会这是哪个肺叶、哪个肺段,进到哪一级气道了,想把乱如马蜂窝一样肺部组织彻底搞清,着实不易。
跟着“大腕”搞科研
跟着主任搞科研的经历终生难忘。“大腕”周飞虎,ICU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后、全军重症专业委员会秘书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理事及专家委员会委员,承担国家科技部分课题、全军十一五重大课题等多项课题。发表SCI多篇,参编美国《TraumaandActuCarSurgry》,任《解放军医学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特邀审稿专家、《山东医药》编委多种学术职务。
刚到时重症监护的一批进修生10多人,2个月的适应临床过程,可能也是主任有意考察课题参与者的过程,我有幸成为2名中的一名。我们参与的课题是《持续血液净化对脓毒症患者预后影响的多因素分析研究》,交给我的任务24小时随时对入住ICU符合脓毒症标准的患者进行7天10个时间点血标本的采集、离心、-80度冰箱保存,同时将对应时间点的生命体征、血常规、生化、凝血、血气、IL-6、PCT、BNP、HMGB、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住院天数等50多项指标进行统计,然后按血液滤过组与非滤过组进行分析。
刚刚接到这个任务时,同学们投来了羡慕的目光,我自己也很自豪。然而,“磨难”接踵而至,暂不说该课题研究如何繁琐,单是上面所述重症监护科常规工作已经令人疲惫不堪。课题要求24小时随时到科内,因为脓毒症患者可能随时入科,需要及时采集第一个时间点的标本。白天要见缝插针,如果早上抢不到电脑,就到床旁采血标本,离心保存,当下午或夜里人少时从电脑上录数据。进修快结束时,我们已搜集大量的脓毒症患者的资料。按要求需要将纸质表格上的几十项数据录入电子表格,这个工作更是繁琐费时。为了节约宝贵时间,我将资料拍照后传给妻子,妻子帮我录好后再传给我。妻子认真细致、任劳任怨的帮助给我节省出许多宝贵时间。接下来我又花了将近4个通宵,将这些数据按血滤组、非血滤组,死亡组、存活组,高龄组等多个分组制作了10个电子表格。至于数据的统计SPSS软件的应用,我就迷糊了。最后,在主任的指导下分析得出重要结果,也就是《早期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脑利钠肽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评估》,第一作者在《解放军医学杂志》发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北京重症进修中我感到收获了许多许多,同时也发现重症医学需要掌握的东西也太多,牵涉太多学科的知识,自己还需不停的学习。最终,经过科内筛选、全院演讲答辩后我成为本届重症进修生中唯一的优秀进修生。
难忘,难忘进修时光!
急诊科:蒋万里
福建白癜风医院白癜风遮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