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纠错,那要看你想纠谁的错
点一下就
如何下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为明朝的天下是朱元璋亲手打下来的,他应该知道兖州不是衮州。但这衮字的读音是“gǔn”,而不是“yǎn”,他估计是一不小心整错了,但你下面的人这一纠错,在朱元璋看来完全是“犯上”。因为,让朱元璋认错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要一认错就会意味着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自己没多少文化,几乎半文盲,从而会怀疑自己当皇帝的能力,这咋整?
朱元璋虽然“怒火中烧”了,但理智告诉他,一定要找到一个可以不必认错,并且让人知道有人在故意和皇帝过不去的理由。
朱元璋仔细一看,他找到了。
朱元璋开始耍浑了。他怒骂,我叫他去当衮州知州就是兖州知州,这兖和衮就是同一个字,就是卢熊故意混淆视听,将兖州念成‘滚’州,名义上是叫我改字,实际上就是叫朕滚蛋啊?朱元璋杀心一起,要求“甚解”的卢大人等来的就是脖子上的一把刀。
朱元璋脾气火爆,但毕竟是皇帝,建国初期明目张胆整死热衷给自己纠错的文人名士,也是不太光彩的事情。
那就等机会嘛。
等到卢熊从兖州卸任,负责去浚通河道时,朱元璋随便找了个借口——以他牵涉大案——“胡惟庸案”而“簿录刑人家属事”,动用“连坐”手段,把卢熊不明不白地整死了。
卢熊为了一个字,竟然送了一条命。
这世上没有莫名其妙的爱,当然也没有莫名其妙的恨。
卢熊完全没有看清楚,朱元璋是什么样的人。他政治觉悟和政治敏感性都太差了。
传说,后来的清朝翰林官徐骏,一日在窗前看书。只见一阵清风袭来,翻动桌上书页,不禁感慨,写下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之句。却被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律不敬斩立决。这是我们最熟悉的“文字狱”案。不过现在看来,朱元璋才是开“文字狱”先河的人。
朱元璋为什么叫朱重八,那是他家不配有名字,这说明他的出身是非常低微。他少时生活艰难,为了生活还当过和尚。正因为,白手起家建立大明王朝,深感不容易,那么为稳固江山,为子孙后代“拔刺”,建国稍微稳定后就杀功臣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虽然朱元璋曾经说过:“世乱则用武,世治宜用文,非偏也!”意思就是说,天下大乱的时候,当然需要武将,但治理天下,还是用文臣好一些。开国时,百废待兴,文人点子多,用处大,用起来顺手。
但是政权一稳固,蜜月期一过,他就搞“文字狱”,拿文人开刀了。因为他总觉得文人在喜欢文章中暗藏讥讽他,揭他的老底,这还了得。按他的脾气,既然开国功臣武将都可以杀,那么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那找一个理由就可以杀掉。
朱元璋杀了多少文人?现在没有具体的统计,但是清代史学家赵翼后来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价朱元璋:“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之。”
这样看来,因“纠错”致死的卢熊也真算不了什么了。
刘著民好看有趣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