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当真有益健康喝酒到底有没有好处,一试
之前的一篇关于喝酒的文章,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酒是百药之王,少喝有益健康,多喝对身体有害,饭吃多了还能撑死,任何吃喝都要有个度,在我看来,少喝点酒绝对没问题!”
“喝酒对身体有好处还是有坏处?现在是各说各话,我认为是因人而异,好坏都不是绝对的。我就认识几位80多岁的老人,现在每餐都要一杯酒,酒后还能吃一大碗饭,身体棒棒的,红光满面,看着就像60岁左右的人,所以还是因人而异。”
“我不算是个喝酒人,但是每天都喝上一两,不喝觉得吃饭都不香,如果某一天不想喝了就是身体预感,两三天后准感冒或有身体不适。有朋友感冒了,却说要弄半斤白酒下肚,睡一觉就好了,人家那才叫喝酒的人!奇怪的是,朋友的身体还倍棒!”
“我从十七八岁就开始喝酒,现在五十多岁了,中午和晚上都要喝,一次一杯,在我的记忆里,好像就没停过。直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感觉,查体什么也不高,身体好得很。”
看完这些评论,让人忍不住怀疑:这酒到底能不能喝?喝酒当真一点好处都没有吗?如果真的如此,那中华几千年的酒文化,岂不是没有存在的道理了?
一、喝酒到底有没有好处?答案是有!
其实,无论是从饮酒者的经历来看,还是从科学研究来看,与吸烟不一样,喝酒并没有绝对地被“判死刑”。就像读者所说的一样,有些人确实是从喝酒中得到了乐趣,但身体也没受到不好的影响,而从科学角度来讲,小酒怡情也并不是全无道理。
研究一:早之前就有研究发现,对于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饮酒组相比于不饮酒组,生活质量会更好,包括疼痛感减轻,自理能力和活动能力更强,总体来说身体状况也会更好。研究认为,出现该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因为饮酒组的老年人会有更积极的情绪,压力更小,社交能力更强,心情好了,生活质量也就更好了。
研究二:曾有研究针对喝酒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同样颠覆认知。研究显示,饮酒量与心血管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曲线呈“J”型,也就是说,相比于滴酒不沾的人来说,少量喝酒还能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直到降到一个最低值,之后再饮酒量增加,才会使得风险增加。
研究三:一项针对喝酒与老年痴呆关系的研究发现,相比于从不喝酒的人来说,轻中度饮酒者的全因痴呆发生风险竟然还下降了,而重度饮酒则会增加痴呆的发生风险。其中,这里的轻度饮酒指的是每天摄入酒精量小于15g,中度饮酒指的是摄入酒精量在15-29g。
看到这,估计爱喝酒的人肯定心中大悦,可算是找着喝酒的理由了,这下子看谁再劝我戒酒!
不好意思!虽然有这些研究在,我可能还是要劝你尽早戒酒!
二、既然如此,那为何都不建议喝酒呢?首先,从研究本身来看。
其实,大多数研究都仅限于理论,而且是有很多局限性的,比如研究时间的长短、人群的差异等等,如果真要具体到现实生活中,这些都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再者说了,若研究真有借鉴意义,那岂不是所有的老年人为了生活质量更高点,都得去喝点小酒才行。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其次,从喝酒本身来看。
虽说“小酒怡情”是事实,但前提是真能做到只喝小酒而不喝大酒,而且喝同样的酒,还得看个人的反应,毕竟不是每个“老酒鬼”都能安然无恙。从长远来看,喝酒肯定是利大于弊的,因为喝酒的好处可能只有“怡情”这一点,但喝酒的坏处可不止一点。
其中,可怕的急性酒精中毒、醉酒事故是可以直接致命的,还有慢性酒精中毒,包括对肝脏、胰腺、大脑、心血管等器官的伤害,与之相关的肝癌、急性胰腺炎、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也都是危及生命的重症。可以说,酒精不仅是1类致癌物,更是“万病之源”。而且,饮酒量越大,饮酒时间越长,风险也就越大。
从这个角度来看,尽早戒酒才是明智之举。
写在最后:喝酒的危害是一定的,只不过喝酒对个人的危害到底有多大,一定是因人而异的。其实,自己到底能不能喝酒,该不该喝酒,试试就知道了。就像有些人所说的,哪怕一天就喝一两酒,也觉得舒坦,心情大好,吃饭也香,如果一天不喝酒就浑身难受,那你可以喝,前提是控制饮酒量,而且身体健康。
但是,如果你已经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缠身,或者患有其他医生禁止喝酒的疾病,那即便喝酒真有助调节情绪,减轻压力,也不建议你喝,因为这是得不偿失的危险行为。至于喜欢喝大酒的人,那我肯定要劝你早点改掉这个坏习惯,因为这真的很伤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