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胆源性胰腺炎 > 康复案例

ldquo根治糖尿病希望rdquo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877565.html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导读:本期医脉“药”闻,小编整理了“药物组合为根治糖尿病带来希望”、“二甲双胍改善因长期使用激素导致的不良反应”、“甲巯咪唑急性胰腺炎风险”、“非布司他超敏反应风险”以及“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辅助治疗,可降低胰岛素使用剂量”五方面内容,与大家分享。

Science子刊:新型药物组合为根治糖尿病带来希望

胰岛β细胞数量不足是患者罹患糖尿病的全部或部分原因。就糖尿病的治疗,通过药物促进β细胞增殖是近年来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于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实验室条件下,将新型口服降糖药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与DYRK1A抑制剂联合使用可发挥协同作用,一方面可刺激人胰岛β细胞快速增殖(5%-6%),另一方面也能够改善药物的β细胞特异性,并且这种协同效应已经糖尿病小鼠模型研究证实。此外,科研人员还发现GLP-1RA中的任何成员与DYRK1A抑制剂中的任何成员结合,均可表现出相似的效应,即存在药物类效应。为糖尿病的根治带来了希望。

研究人员表示:“协同作用达到的β细胞增殖速度,远高于以往单独使用DYRK1A抑制剂的效果,并且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正常β细胞功能。以前,人们认为‘β细胞增殖’是不可能实现的,到年变为‘有可能,但速度不够快’,而现在变为‘有可能达到足够快的速度’,虽然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对前景充满了信心。”

LANCET子刊:二甲双胍可改善因长期使用激素导致的不良反应

某些患者因疾病原因不得不长期接受激素治疗,而长期过量的糖皮质激素暴露可导致患者出现独特的躯干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血液高凝状态、脂肪肝、骨质疏松、感染风险增加和其他并发症等。

近期发表于THELANCETDIABETESANDENDOCRINOLOGY杂志的一项2期临床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在保留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的同时,具有改善由于长期使用激素而导致的相关不良反应的潜力。本项研究共分析了长期接受激素治疗的40名参与者,其中19人每天接受二甲双胍(mg)联合治疗,21名接受安慰剂治疗,药物干预共计12周。

结果显示,虽然两组内脏-皮下脂肪比例无显著差异,但二甲双胍组“满月脸”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此外二甲双胍还能带来改善呼吸困难、减少肺炎发作、降低中-重度感染风险、减少不良事件导致住院、增加骨密度以及改善多项代谢指标方面等多种获益。本项研究预示着二甲双胍可用于改善此类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并为进一步探究二甲双胍与糖皮质激素的联合使用打下了基础。

LANCET子刊:甲巯咪唑的急性胰腺炎风险得到证实

多年来,甲巯咪唑一直是甲亢治疗的常用药,但越来越多的信息表明,甲巯咪唑的使用似乎与急性胰腺炎风险的增加有关。最近发表于THELANCETDIABETESANDENDOCRINOLOGY杂志的一项研究更是予以了证实。本医院登记数据的全国性研究,研究对象为首次因急性胰腺炎住院治疗的甲巯咪唑或丙硫氧嘧啶使用者(与饮酒或胆结石无关)。

结果表明,甲巯咪唑的使用或令患者因“急性胰腺炎入院”风险增加56%,但并没有发现药物累积剂量与不良反应存在相关性。因此,研究人员推测甲巯咪唑诱发急性胰腺炎与用药者身体的特质有关。此外,所有报道的在治疗期间发生的急性胰腺炎病例均在接受治疗后数月内发生,再次发生时潜伏期会缩短,这表明由甲巯咪唑诱导的急性胰腺炎遵循着超敏反应的模式。

目前我国尚未将“急性胰腺炎风险”加入到甲巯咪唑的药品说明书中,因此非常容易被忽视,医生和患者均应予以留意。

AnnRheumDis:非布司他具有与别嘌醇相似的超敏反应风险

当医生处方别嘌醇时,会格外提醒患者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超敏反应风险并做好相关医嘱。而本项发表于AnnRheumDis杂志的研究告诉我们,非布司他的超敏反应风险不比别嘌醇小,并且在国内,在此类药物的说明书中并未进行强调,切莫忽视。

本项研究共纳入近4万名美国老年参与者(年龄≥65岁)。研究人员以秋水仙碱做对比,探究了初次使用别嘌醇和非布司他与超敏反应风险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别嘌醇(HR1.32)和非布司他(HR1.54)的使用均与超敏反应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并且风险相似(P=0.14,严重程度未做比较)。

研究表明,对于初次使用非布司他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来说,要当心可能带来的超敏反应风险,尤其是在用药的前30天。

中国研究:用于1型糖尿病辅助治疗,二甲双胍或可降低胰岛素使用剂量

强化胰岛素治疗是T1DM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经研究证实可减少糖尿病相关长期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然而,即使采用标准的治疗方案,大部分T1DM患者的血糖控制仍然很差,又因为进一步增加胰岛素剂量会增加低血糖和肥胖风险,而肥胖又会导致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加剧,因此,T1DM患者往往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到目前为止,有关二甲双胍在我国T1DM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有限。为此,研究人员在“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GTT)”的基础上,对不同用药方案(胰岛素+二甲双胍组vs.单纯胰岛素组)的T1DM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的观察性研究,旨在了解中国T1DM患者使用二甲双胍的现状以及评估二甲双胍辅助治疗可能带来的益处。

联合治疗有益于降低胰岛素剂量:研究表明,1年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组参与者的日胰岛素剂量平均降低0.02IU/kg,显著优于胰岛素组。

联合治疗有益于体重的维持: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组1年后体重和BMI无明显增长,但胰岛素组体重由平均53.7kg增长至55.0kg,体重和BMI均有明显增长(P<0.)。

参考资料:

[1]AckeifiC,WangP,KarakoseE,etal.GLP-1receptoragonistssynergizewithDYRK1Ainhibitorstopotentiatefunctionalhumanβcellregeneration[J].SciTranslMed.,12().DOI:10./scitranslmed.aaw.

[2]PernicovaI,KellyS,AjodhaS,etal.Metformintoreducemetabolic

转载请注明:http://www.ekmmq.com/kfal/103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