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你会吃成ldquo石头人rd
据《广州日报》日前报道:39岁的蒋女士通过两次手术,相继取出了颗胆结石。医学界人士提醒,不要以为结石距离我们很远,许多饮食习惯,甚至是每天都在做的事,都可能正让你一步步接近结石。
胆结石是常见病,我们身边也经常有朋友说,在体检的时候B超看见胆结石了。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大城市胆结石的发病率将近10%。其实它就是身体里的「定时炸弹」,你不得不防!
胆结石症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多见于40~55岁人群。胆结石的形成还与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也可以说部分胆结石是“吃出来的”。
都是嘴巴惹的“祸”引起结石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胆结石和肾结石等与饮食有关。
1不吃早餐人体的胆囊需要定时排空,否则浓缩的胆汁在其中滞留太久,易析出结石,进而堵塞胆管引发胆囊炎。
正常吃早餐的情况下,胆囊收缩,胆固醇随着胆汁排出。如果经常不吃早餐,会影响这一过程,增大患胆结石的风险。
目前,长期不吃早餐是临床上引起胆结石的最常见因素之一,如果你不想和新闻里长出颗结石的蒋女士一样,最好趁早改掉这个坏习惯。
2爱吃动物内脏动物内脏(肝脏及肾脏)含较多胆固醇和嘌呤,长期、大量吃,结石和痛风的风险会增高。
如果健康人喜欢吃动物肝脏和肾脏,建议每月吃一两次,替代其他肉类,每次不超过克,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有心脑肾等慢性疾病的特殊人群,饮食方案建议咨询医生或临床营养师。
3喝水太少在自然界,一到旱季,江河湖泊里的水量减少,砂石容易露出水面;人体的情况类似,如果缺水,泌尿系结石就容易产生。
4乱补钙更年期等特殊阶段的女性,以及其他明确需要补钙者,可咨询医生后,适当摄入牛奶等富含钙的食物,或选择适合自己的补钙产品。但如果不需要补钙却乱补钙,或者长期、过量吃补钙产品,引起的高钙血症会给肾脏带来沉重的负担,增大肾结石的风险。
尤其是在补钙期间使用头孢等药物,也可能增大结石风险,尤其是儿童,用药前家长一定要和医生沟通近期的用药、保健品情况。
胆结石的花式症状胆绞痛
典型的胆囊结石症状称为胆绞痛,一般为右上腹或上腹部持续性绞痛伴阵发性加剧,好发于夜间,疼痛有时会向右肩背部放射,也有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如果合并了细菌感染甚至还会出现发热。
并发症
胆结石导致胆囊炎可能是众所周知的。除此之外,一些小的结石落入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而每次落入胆总管后均可损伤胆总管末端肝胰壶腹括约肌,反复如此则造成胆总管末端狭窄,继发胆总管结石及胆源性胰腺炎。一些大的结石嵌顿、压迫胆囊及其邻近器官会形成胆内瘘,如胆囊十二指肠瘘、胆囊横结肠瘘、胆囊胆总管瘘等。
没有症状
80%的胆结石患者没有症状,称为无症状性胆囊结石。建议重视定期体检,一旦发现结石尽早遵医嘱治疗。
篇幅所限,这次关于肾结石和其他结石的表现这次先不多说。但预防结石的方法,小编必须要告诉你。
四个诀窍防结石临床上,虽然有各种方法治疗,但很多结石患者还是需要进行手术,才能把体内的石头取出来。为了找到不那么痛苦的排石方法,各种研究也在持续进行中。如果不想长结石,平时的预防十分重要。有些不错的方法,值得大家试试。
1、多喝水,不憋尿
不要憋尿,多喝多尿有助于细菌、致癌物质和易结石物质快速排出体。建议多喝白开水,避免喝太多浓茶、咖啡,不要把饮料当水喝。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喝过甜的饮料也可能增大结石风险,且有心、肺、肾脏疾病的人,喝水的量应咨询医生。
2、肉类、动物内脏要少吃
控制肉类和动物内脏的摄入量,因为肉类代谢产生尿酸,动物内脏是高嘌呤食物,分解代谢也会产生高血尿酸,而尿酸是形成结石的成份。因此,健康人和不疼不痒的胆结石患者,都要注意饮食结构,不要吃大油的食物,记得搭配青菜和水果。
3、减少蛋白质的摄入
有研究表明高蛋白饮食可增加尿结石的发病率。因此节制食物中的蛋白质,特别是动物蛋白质,对所有结石患者都是有益的。
4、多运动,控制体重
肥胖是胆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不爱运动、体力活动减少,胆囊的收缩力会下降,为形成胆结石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饭后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玩手机、瞧电脑,还吃各种零食,是诱发胆结石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你不想变成一个“石头人”,一定要注意饮食,改掉各种不良习惯。不然,一旦长出了石头,再想把它赶走可没那么容易了。
学做更多家常菜,请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