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胆源性胰腺炎 > 治疗策略

硒下降或引发三次物种大灭绝

《中国科学报》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海水中硒的浓度在3次地球最大规模灭绝事件来临之前出现大幅下降。而在当前海洋食物链的底端,硒是很多生物体的关键成分。研究人员分析了上百个富含碳的页岩样品中各种微量元素的浓度。这些页岩沉积在过去35亿年间包围古代大陆的缺氧海洋区域中。他们发现,在发生于奥陶纪、泥盆纪和三叠纪末期(约分别为4.43亿年前、3.71亿年前、2.01亿年前)的灭绝事件到来之前的间隔中,只有硒的浓度陡然下降。在一些灭绝前的间隔中,海水中的硒浓度下降到不到现代含量的1%。研究人员将在最新一期的《冈瓦纳研究》杂志上报告这些成果。

对于很多生命体来说,从食物链底端吸收阳光的浮游植物到最终依赖它们的脊椎动物,比如图中所示的海洋爬行动物鸥龙(在约2.01亿年前和很多其他物种一起灭绝),硒是某些酶和蛋白的关键部分。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可利用的硒元素大幅下降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灾难性影响,并可能由此导致了大范围的物种灭绝,或者至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研究人员表示,硒浓度最初的下降可能是由大气氧的减少引发的。大气氧减缓了来自陆地岩石的硒和其他元素被侵蚀。随后,伴随着海水和大气氧中的硒含量均出现下降,这种效应可能有了滚雪球式的增长。来自岩石的其他证据支持了这一观点:在这些大规模灭绝事件到来前和发生期间,浮游植物产生的大量气体——氧在大气中的浓度也出现大幅下降,并且在大规模灭绝发生后的很长时间里才得以恢复。(宗华)硒与“生物大灭绝”

上述报道显示,地球历史上5次物种大灭绝事件中3次与海洋中硒等微量元素含量骤降有关,这些微量元素对于生命至关重要,其指数过高或者过低,都将导致整个海洋食物链崩溃,最终形成全球性物种大灭绝事件。

澳大利亚科学家对远古海底岩石进行了检测分析,该岩石包含着硒、锰、铜、锌和钴。他们指出,这些微量元素对于海洋生命意义重大,其指数过高或者过低都将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

科学家通过研究6亿年前海洋硒指数含量,发现每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发生时都出现了硒指数下降。

研究发现奥陶纪、泥盆纪和三叠纪时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均出现了海洋硒含量降至最低点,大约在1-2ppt(纳克/升)之间。澳大利亚福林德斯大学Long教授指出,如果海水中没有充足的微量元素营养,那么海洋生命将逐渐灭绝消失。

对于很多生命体来说,从食物链底端吸收阳光的浮游植物到最终依赖它们的脊椎动物。硒是某些酶和蛋白的关键部分。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可利用的硒元素大幅下降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灾难性影响,并可能由此导致了大范围的物种灭绝,或者至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研究人员表示,硒浓度最初的下降可能是由大气氧的减少引发的。大气氧减缓了来自陆地岩石的硒和其他元素被侵蚀。随后,伴随着海水和大气氧中的硒含量均出现下降,这种效应可能有了滚雪球式的增长。来自岩石的其他证据支持了这一观点:在这些大规模灭绝事件到来前和发生期间,浮游植物产生的大量气体——氧在大气中的浓度也出现大幅下降,并且在大规模灭绝发生后的很长时间里才得以恢复。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

  时间: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

  事件:导致大约85%的物种绝灭。

  奥陶纪简介

  奥陶纪(OrdovicianPeriod,Ordovician),地质年代名称,是古生代的第二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延续了万年。

  奥陶纪亦分早、中、晚三个世。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在板块内部的地台区,海水广布,表现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的普遍发育,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地槽区,为较深水环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浅海、深海碎屑沉积和火山喷发沉积。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

  时间:距今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

  事件: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又称泥盆纪大灭绝。

  泥盆纪简介

  泥盆纪(Devonianperiod),地质年代名称,古生代第四纪,约开始于4.05亿年前,结束于3.5亿年前,持续约万年。

  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成分也显着改变。

 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越发展的时期,鱼类相当繁盛,各种类别的鱼都有出现,故泥盆纪被称为“鱼类的时代”。最重要的是从总鳍类演化而来的,两栖类、爬行类的祖先四足类(四足脊椎动物)出现。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 

  时间: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

  事件:导致超过95%的地球生物灭绝。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又称二叠纪大灭绝。

  二叠纪简介

  二叠纪(Permian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5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万年。

  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海蝎以及重要珊瑚类群全部消失。陆栖的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也灭绝了。

  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位于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

第四次生物大灭绝   

  时间: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

  事件:发生了第四次生物大灭绝,爬行类动物遭遇重创。

  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又称三叠纪大灭绝。

  三叠纪简介

  三叠纪(Triassic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纪,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崛起,位于二叠纪(Permian)和侏罗纪(Jurassic)之间。

  距今1.95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估计有76%的物种,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灭绝,此次灾难并无特别明显的标志,只发现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出现大面积缺氧的海水。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   

  时间:万年前,白垩纪晚期。

  事件:侏罗纪以来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灭绝。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又称白垩纪大灭绝或恐龙大灭绝。

  白垩纪简介

  白垩纪是中生代最后的一纪,始于距今1.37亿年,结束于距今万年,其间经历了万年。

  距今万年前白垩纪末期,发生地球史上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在五次大灭绝中,这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长达万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海洋中的菊石类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贡献在于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

Selenium

 ①硒具有抑癌抗癌作用。

缺硒易患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肾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宫颈癌、白血病等。②硒具有抗氧化作用。

缺硒容易衰老。③硒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

缺硒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④硒具有拮抗重金属的作用

缺硒易发生铅、砷、镉等重金属中毒症。⑤硒具有抑制心血管病。

缺硒可发生心血管病、克山病、大骨节病、高血压、婴儿猝死综合症、溶血性贫血、肝脏坏死、心肌病、胰腺炎、肌肉萎缩症、多发性硬化症、白肌症等。⑥硒具有调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K的吸收与利用。

缺硒易发生近视、白内障、视网膜病、眼底疾病、老年黄斑变性等。⑦硒具有调节蛋白质的合成功能。

缺硒易发生蛋白质能量缺乏性营养不良,染色体损伤等。⑧硒具有增强生殖功能。

缺硒易发生射精过程受阻,精子活力降低、中段发生畸形,受胎率降低,子宫炎发病率升高。   

硒的八大功效









































鐧芥浼犳煋鍚?
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鍝鍖婚櫌鏁堟灉濂?


转载请注明:http://www.ekmmq.com/zlcl/23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