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过大年保护脾胃,为新年保驾护航
医院
辞旧迎新,新春佳节即将到来,忙碌了一年,终于迎来阖家团圆、亲友相聚、热热闹闹过大年的欢乐春节。人逢喜事精神爽,胃口自然好,酒局家宴,山珍海味,觥筹交错间难免大吃大喝。过度饮酒、暴饮暴食,过多吃冰冷食物、寒性水果,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的改变等,都能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从而诱发一系列消化系统疾患,如胃痛胃胀、腹痛腹胀、呕吐反胃、反酸烧心、呃逆嗳气、食欲减退、口干口苦、便秘腹泻甚至吐血便血等各种胃肠道症状。医院脾胃科殷切提醒大家:春节期间是消化疾病高发期,保护脾胃,就是为健康保驾护航!
春节最常见什么病?以我们消化科医师多年的经验来看,急性胃肠炎、急性酒精性胃炎和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肠梗阻、消化道出血是春节期间最为常见的急性病。这些疾病来势急、病情重,其中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险。如果您突然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持续不解甚至持续加重的症状,或者呕吐咖啡色物质、大便黑如柏油,请及时就医,千万不要忌讳春节习俗而延误治疗。尤其是有过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病史的人,更要避免春节期间饱食和饮酒导致再发。
其次,不良的饮食习惯,会诱发慢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等疾病。而对于平素有慢性消化疾病的人,有可能诱发疾病再发甚至加重。
除了吃,还要说说睡。俗话说,“能吃能睡,长命百岁。”在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指出“胃不和则卧不安”。饮食不节,胃气失和,则不能安眠。睡不好,这个新年恐怕也过不好了。
脾胃内伤,则内不足以维持身心活动,外不足以抗御病邪侵袭,往往成为内伤杂机。暴饮暴食也是引发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痛风急性发作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饱食除了导致胃肠负荷过重引发胃肠病外,还能诱发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硬化后,供给大脑的氧和营养物质就会减少,使人记忆力下降,甚至发生脑萎缩,引起老年痴呆。过饱还容易导致“三高”,过剩的热量引起体内脂肪沉积,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易引起动脉硬化,引发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等“富贵病”。长期饱食还会使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增多,容易使骨骼过分脱钙,造成骨质疏松。脾胃虚弱还能引起慢性咽炎(梅核气)、更年期综合征(脏躁)、不明原因发热、痤疮、慢性咳嗽、月经不调、白带异常、顽固性口腔溃疡、口味异常、嗜食异物、重症肌无力等等各种各样的病症,正所谓“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啊!
春节期间饮酒饱食,损伤脾胃,脾胃健运失职,或湿浊内生困阻中焦,或胃阴亏损濡养不足。如果您想知道自己的脾胃是否损伤,可以用简便的方法自测——观察自己的舌苔和大便变化。舌苔黏腻,大便稀溏、或粘马桶很难冲掉、或大便不成形排出不畅,这是体内有湿;舌红少津,大便干结,口干舌燥,很可能胃阴不足了。那么现在您需要做的,就是在热闹之余,好好养护一下自己的脾胃了。
如何调养脾胃呢?1、合理饮食。有句俗话叫: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饮食要适时、适量、适温、干净卫生,清淡易于消化,少进过于油腻、生冷和刺激的食物。通俗的讲,总结为: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不寒不热,七八分饱,什么都吃,适可而止。有很多食物和药物一样能够防治疾病,如山药、莲子、薏苡仁、山楂、大枣、扁豆、谷物、大豆等。但脾胃虚弱有脾气虚、脾阳虚、胃阴虚的区别,建议大家咨询医师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食品。
特别要说一下饮酒。所有的“酒”都会含有“乙醇”。乙醇具有亲脂性和溶脂性,能够破坏人体黏膜表面细胞的磷脂部分。短时间内大量的酒精到达胃部时,胃黏膜则被其中的乙醇破坏,产生黏膜糜烂和出血;乙醇进入肝细胞经肝细胞乙醇脱氢酶等氧化形成乙醛,乙醛对肝细胞有明显毒性作用使其代谢发生障碍导致肝细胞变性和坏死,从而导致急慢性肝损伤。现在物资富足,生活安稳,健康成为重中之重。亲朋好友相聚,浅酌慢饮,促膝长谈,不至于喝的神志不清丑态百出,也不至于吃到胃痛呕吐痛苦难耐,不伤身,又增情,何乐而不为呢?
2、调节情志。有一句一定要跟大家分享:健康三件宝,能吃能睡心情好。过年时,家人团聚难免兴奋、应酬过多精神压力大增,极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胃酸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减慢或紊乱,从而引发肠胃病。所以要注意精神调摄,保持乐观开朗,心情舒畅。
3、作息规律,寒温适中,防范外感,注意腹部保暖。
4、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还有很多关于脾胃的相关知识不一一讲解了。我们想灌输给大家的理念是:维护健康必然要维护脾胃!
因为过年时消化疾病的高发,每逢新春佳节,医院脾胃科全体医护高度警惕、严阵以待。但是我们衷心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精神好,万事如意岁岁安!
医院脾胃肝病一科黄清
统筹:周二彬林昆责编:鹏云寒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