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先濬教授胰腺肿瘤外科研究想要quo
胰腺癌被誉为癌中之王,胰腺肿瘤外科也是临床医生面对的最困难最严峻的肿瘤难题,如何让高大上的胰腺癌研究成果真正的接地气?
作者:kuku兜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7月16日,第十届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委会(PCCA)年会暨第三节上海胰腺肿瘤论坛在上海召开。医院胰腺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虞先濬教授发表了题为《胰腺癌外科个体化综合治疗,我们在何方?我们将至何方?》的精彩报告。
会后,虞教授就胰腺癌研究及诊治的发展方向接受了《医学界》等媒体采访。
胰腺癌的诊治当然需要高大上的科学研究,但更需要能够直接应用于临床接地气的研究!当医学界记者问及教授对当今肿瘤基因组学及分子水平研究发展之迅猛的具体评价时,虞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说辞给出了回答。
虞先濬教授在报告中向与会者介绍国外各项胰腺癌相关研究成果
前沿研究与临床脱节?从耗资1亿的这项研究说起…
在报告伊始,虞先濬教授便抛出了本次报告的两个关键词:高大上的研究应如何转化为接地气的临床应用?
虞教授首先引用了一项来自《Nature》杂志的重磅研究成果。该研究历经1年时间,确立了32个常见突变位点及10个主要信号通路,将胰腺癌依据mRNA表达分为鳞状上皮型、胰腺来源型、免疫原性型及异常分化的内外分泌型4型,并对这4型的基因表达差异、发生发展与临床预后特征进行了具体描述。
据称,这项研究耗资1个亿,是一项名副其实的高大上研究,而究其临床的真正效用却价值甚微。
虞教授指出,许多临床医生对于分子分型的认识仍停留在浅层。许多精深的研究都脱离了临床,没有对临床情况的总体把握,无法从临床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利用基础研究解决问题,就很难真正的找寻到胰腺癌科研的真谛所在。
前沿研究与临床脱节现象是如今胰腺癌研究中出现的一个关键问题。虞教授强调,我们应着眼于眼前,把视野拉回临床,做那些能够直接有利于临床患者预后并使他们真正获益的研究。
采访中,虞教授将人们对胰腺癌的研究方向形象地比作由梦进入现实的大门,只有摸索到了分子分型的这扇门,才能更好的开展疾病的相关研究与临床应用。
显然,肺癌、乳腺癌已找到了这扇大门,即找对了研究开展的方向。而缘于其特殊性与复杂性,胰腺癌还徘徊在大门之外,仍处于摸索阶段。不过,虞教授依然充满期许地说道,分子分型是一个梦,所以这是一个逐梦的过程。
真正接地气的研究长啥样?来看这2方面的研究…
对于胰腺癌的诊断,我们往往仅局限于影像学,对肿瘤指标的认识也很局限,光凭数值的高低来决定施行手术与否,以至于许多患者在术后往往预后不良。
虞教授指出,对于胰腺癌的判断应有一个共建的评估。若能准确通过手术病理结果和肿瘤学指标评估患者,就能有效甄别手术获益人群,充分结合化疗手段,综合治疗从而提高手术的有效性。
1.手术切缘病理结果与中位生存期的关系
虞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一项真正接地气的临床研究。
这医院普外科AndrewL.Warshaw医院15年资料中名胰腺癌患者的不同手术切除情况及预后状况。值得浙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可以治疗得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