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胆源性胰腺炎 > 康复案例

胰腺全系膜切除的进展与评价

本文原载于《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年第6期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加之肿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仅为5%,预后极差。根治性切除虽有治愈该病的可能,但手术切除率仅为20%~30%,得以手术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也仅为22~25个月,患者仍多死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因此,如何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即R0切除率,降低复发率,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是近年来的热点课题。其中涉及对手术范围、切缘的判断标准,复发部位等关键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借鉴结直肠肿瘤全系膜切除的理念,衍生出一系列对胰腺系膜的解剖学定义及临床应用研究。

1胰腺系膜概念的提出背景及解剖学基础

  

胰腺癌预后差的主要临床因素是R0切除率低,即切缘阳性导致肿瘤复发或转移。对胰头癌而言,胰腺钩突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附着组织,是最易有肿瘤残留并导致局部复发的部位,称之为肠系膜上动脉切缘,亦有学者称之为腹膜后切缘。借鉴于直肠全系膜切除的理念及成功经验,德国学者Gockel等[1]基于对5具新鲜尸体的研究结果提出胰腺系膜的概念,认为胰头部存在类似于直肠系膜样的结构。该结构位于胰头部后方、肠系膜上动脉右侧,由胰头部、钩突及胰颈部后方开始,延续至主动脉及腔静脉表面,该区域内存在脂肪、神经、淋巴及纤维结缔组织等。此后,Agrawal等[2]对20具尸体胰头颈部及其后方组织进行了整体取材后指出:在胰腺与后腹膜结构中虽有大量神经、血管及淋巴组织分布,但并无类似于直肠系膜纤维鞘样的结构,不符合“系膜”的基本内涵,对Gockel等[1]关于胰腺系膜的概念提出质疑。Bouassida等[3]采用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33具尸体解剖,将胰头部后方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组织具体化为“三角形”结构,平均长度为6.2cm,宽度为2.5cm,富含神经、血管和淋巴组织,其内常可见源于肠系膜上动脉的变异肝动脉。由于该区域没有纤维鞘样结构包裹,因此,推荐以门静脉后筋膜来取代胰腺系膜的称谓。 

 

Gaedcke等[4]通过对6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标本的研究后提出:胰腺系膜是位于胰腺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纤维结缔组织,包含淋巴、神经和血管等结构。经对切除标本进行各个切缘染色标记后分别取材,判断切缘状况,其结果提示:胰腺系膜是肿瘤残留导致R1切除及局部复发的首要部位。该部位肿瘤残留占所有R1切除的66.7%(22/33)。虽然Gaedcke等[4]并未对胰腺系膜的边界进行具体界定,但从肿瘤局部进展角度阐明了胰腺系膜与直肠系膜的相似之处,即为肿瘤局部侵犯的第1站。 

 

基于解剖层面的上述研究对胰腺系膜的定义存在争议,其核心问题是由于不存在纤维鞘样的结构,故难以界定其范围,也影响外科医师对手术切除范围的标记和指导。

2胚胎学对胰腺系膜的推论

  

胰腺发生于胚胎第5周,起源于前肠内胚层,分为腹侧和背侧胰腺,如同其他腹膜内位器官,包裹在双层膜性结构中,来自腹主动脉的血管走行于这个间隙,为胰腺供血。其中包括来源于腹腔动脉干的分支(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及脾动脉分支)及肠系膜上动脉分支(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这种供血模式在胰腺原基发生时已基本建立,并维持胰腺发育和内、外分泌功能的建立。胚胎第6周时,腹侧和背侧胰腺融合,此时胰腺仍是腹膜内位器官。此后,胰腺随胃系膜旋转进入十二指肠襻内,其尾端朝向脾脏,从矢状位整体旋转为冠状位。在此过程中,胰腺背侧腹膜逐渐与后腹膜相互融合,使其成为腹膜外位器官。而在胰腺背侧与后腹膜间,存在清晰无血管的疏松间隙,胰头、颈部被称为Todlt间隙,与十二指肠系膜后叶相延续;胰体、尾部为Treitz间隙,与Treitz韧带相延续。   

而血管在上述旋转中,并未改变其为两层腹膜包裹的解剖学基础,只是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因此,与横结肠、小肠这些腹膜内位器官相同,胰腺沿其供血血管理论上也具有系膜结构。胰头、颈部主要由腹腔干向右侧的分支(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分支(胰十二指肠下动脉)供血,胰体、尾部主要由来源于腹腔干向左的分支(脾动脉)供血,两组血管之间交通支甚少。因此,腹腔动脉干及肠系膜上动脉应被视为胰腺系膜内结构;腹主动脉及腔静脉在Todlt间隙及Treitz间隙之外,应为胰腺系膜外结构。

3胰腺全系膜切除理念的临床应用

3.1 对胰腺系膜边界的临床定义   

法国学者Adham和Singhirunnusorn[5]以临床影像学及解剖学为基础,将胰腺系膜的各个边界进行了具体描述,以助于对手术切除范围的指导:自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右侧向足侧游离2~3cm,此水平作为胰腺系膜下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平面作为胰腺系膜后界;沿腹腔动脉干起始部右侧清扫至肝总动脉起始部,作为胰腺系膜上界;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腹主动脉右半周为胰腺系膜内侧界。术中应包括对上述范围内疏松组织的切除,做到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干右侧180°骨骼化。Adham和Singhirunnusorn[5]将上述由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干、主动脉及下腔静脉表面构成的空间结构称为胰腺系膜三角。   

Kawabata等[6]将胰腺系膜定义为:胰头部和钩突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软组织,包括胰十二指肠下动脉以及屈氏筋膜腹侧的淋巴、神经及血管结构。由于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多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左缘,因此,胰腺全系膜切除还应包括肠系膜上动脉左侧组织、十二指肠第3段、第4段系膜及近端空肠系膜等,故提出胰十二指肠系膜及相应的全胰十二指肠系膜切除(totalmesopancreatoduodenumexcision,tMPDe)的概念,强调对肠系膜上动脉的全周清扫,对前述胰腺系膜的范围有所扩大。   

Peparini[7]认为由于系膜界限不清,胰腺局部侵犯模式多样,胰腺系膜不可能被完全切除,而应当做尽可能扩大的切除,建议包括第16a2、16b1组等主动脉旁淋巴结的清扫。 

 

国内学者针对胰腺系膜的边界范围也做出了积极探索。吴文广等[8]以胰头部及钩突为界,将胰腺系膜分为前部和后部,其切除范围为: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为下界,腹腔干起始处上方2cm为上界,左侧生殖静脉为左侧后界,肠系膜下静脉为左侧前界。洪德飞等[9]报告其切除范围为:左界为肠系膜上动脉右缘,后界为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前面,下界为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向上需沿腹腔干起始部裸化肝总动脉。彭淑牖等[10]提出腹膜后淋巴脂肪板层根治性切除术。国内学者定义的边界与胰腺系膜三角、全胰十二指肠系膜比较,范围进一步扩大。

3.2 胰腺全系膜切除临床实践   

Adham和Singhirunnusorn[5]报道52例胰头癌患者,按前述理念行包括胰腺系膜三角的胰腺全系膜切除(totalmesopancreasexcision,TMpE),肠系膜上动脉右侧180°骨骼化,其中42例获得R0切除(80.8%)。日本学者Kawabata等[6]对14例患者行tMPDe,肠系膜上动脉全周骨骼化,R0切除率为93%,而标准手术组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吴文广等[8]报道了75例胰头癌全系膜切除术,R0切除率为70.7%。洪德飞等[9]报道了11例应用前、后入路相结合的动脉优先方法行胰头癌全系膜切除术的胰头癌患者,R0切除率为100%。王双佳等[11]报道了70例经动脉入路钩突优先技术进行的TMpE患者,R0切除率为75.7%。以上3篇国内文献,均无患者术后随访及预后资料。 

 

Aimoto等[12]报道了19例行TMpE的胰头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与传统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均有部分患者应用吉西他滨及S1联合化疗或单药治疗。到达随访终点时,传统手术组患者局部复发率为37%(7/19),而TMpE组为0(0/19)。虽然病例数少,但仍可说明TMpE可降低局部复发率。   

近期,日本学者Inoue等[13]提出系统性胰腺系膜切除的概念,认为应根据不同的病变性质,采取不同的系膜切除范围,由小到大依次为:第一级仅行胰头与胰腺系膜切除,保留肠系膜上动脉周围神经丛、空肠动静脉及空肠系膜,不清扫肠系膜上动脉左侧组织,适用于低度恶性肿瘤、原位癌、胰腺转移癌及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等。第二级在上述基础上有所扩大,根部结扎、离断胰十二指肠下动脉,清扫相应淋巴结,切除部分空肠系膜,视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起始部与肠系膜上动脉主干的关系,清扫其对应侧的淋巴及神经组织,适用于壶腹部癌、胆管下端癌及十二指肠癌等。第三级适用于具有明显侵袭性和嗜神经性的肿瘤,如胰头导管腺癌、进展性胆管癌;在第二级的基础上同时行肠系膜上动脉右半周的骨骼化,必要时全周骨骼化,沿肠系膜上动脉纵轴的骨骼化范围依赖于对肿瘤侵犯程度的判断。Inoue等[13]的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未对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和长期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目前对于TMpE,尚无较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及远期随访结果。

4问题与展望

  

由于对胰腺系膜存在与否的解剖学基础未形成共识,导致在临床实践中对TMpE范围及边界的选择不甚一致,术者有各自的理解和认识,对切除范围难以做到统一及规范。此外,目前已有的关于TMpE的临床研究多侧重于切缘及R0切除率,且数量不多,均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样本量较小,普遍缺乏对照研究,也缺乏对局部复发及改善预后方面的随访资料。因此,尚难以评价其临床意义。 

 

TMpE强调对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干右侧的清扫及骨骼化,与国内外各种指南在切除范围方面提倡的标准清扫不矛盾,但如再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或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全周的骨骼化,则意味着扩大清扫,是不被指南所提倡的。研究者普遍认为主动脉旁或腹腔干淋巴结转移为第3站转移,可视为远处转移,再行切除术无益于预后改善。既往源于欧美及亚洲国家关于扩大清扫的前瞻性研究,均没有取得改善预后的正面结果。因此,对扩大切除或清扫多持否定态度。TMpE在手术范围方面,与既往扩大切除或清扫有何异同,也需前瞻性研究评价。 

 

尽管存在争议,TMpE反映出对胰腺癌术后局部复发和切除范围的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
哪里医院看白癜风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ekmmq.com/kfal/72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