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啦噜外科医生在手术室里居然做出了qu
新年伊始,我院外科董鑫副主任医师遇见了这样一位病人:
一位60岁女性,15年前在体检时发现了胆囊结石,偶会有右上腹部隐痛不适,但一直未引起重视。
元旦一过,为了解决困扰多年的问题,医院就诊,B超检查提示胆囊充满结石,此时的胆囊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功能,董鑫医师建议她进行手术治疗。
董鑫为患者顺利实施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可当胆囊切开后,大家都目瞪口呆了,没想到里面的石头竟是那么特别。这些石头色彩亮丽,形态规整,就像是切开的芒果粒,又像是漂亮的宝石,有图有真相。
董鑫医师介绍,其实胆囊结石常常是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
有心的浙医二院外科医生们在胆囊切除术后将这些特别的石头拍摄记录下来:
那么这些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胆囊结石背后又有怎样的秘密呢?
董鑫医师为大家揭秘。
1胆囊结石是如何形成的呢?按照结石的化学成分,可以把胆囊结石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型结石三类。
胆固醇结石外观呈淡黄色或灰黄色,通常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质地坚硬,单发者居多;
胆色素结石外观为黑色或棕红色,形状不定,质软易碎,一般数目较多,体积较小;
混合型结石最为常见,其主要成分也是胆固醇、胆色素和钙盐,由于所含成分的比例不同,可表现为各种颜色和形状,颜色有灰白色、黄色、棕色、黄绿色、黑色等,往往数目较多,排列整齐,一般常见的为圆形或多面角形,表面光滑。
然而胆囊结石的具体形成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考虑与胆固醇过饱和、胆囊功能异常、细菌或寄生虫感染、饮食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常见的危险因素有肥胖、高能量饮食、高脂血症;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餐、餐后零食;女性、多次妊娠;某些疾病如肝硬化、糖尿病、肾炎、胃切除术后等也会引起胆囊结石的发生。
2胆囊结石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吗?腹痛是胆囊结石最常见的症状,疼痛多位于右上腹或剑突下,可放射至肩背部,有时仅伴有轻微不适被误认为是胃病而延误就诊。腹痛常在进食高脂、高蛋白饮食后发生,这是因为油腻的饮食会引起胆囊收缩,结石刺激胆囊壁后引起疼痛。
如果胆囊内结石是可游动的,疼痛持续数小时后多可缓解;
如果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不能活动,胆汁不能通过胆囊颈和胆囊管排出,可导致胆囊内压力增高,从而引起持续性右上腹痛,往往会伴有恶心、呕吐,如果梗阻不能及时解除,胆囊内压力持续增大,可引起胆囊穿孔,出现弥漫性腹膜炎;
如果胆囊内结石掉入胆总管中,可造成肝内胆汁排出受阻,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引起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等。
这些疾病都可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如果处理不及时可引起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
另外,胆囊结石也和胆囊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临床上65%-90%的胆囊癌患者有胆囊结石,大约1%-3%的胆囊结石患者可发展为胆囊癌。
3发现胆囊结石需要行胆囊切除吗?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相当部分的胆囊结石是在体检中被偶然发现,患者无任何不适,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所占比例约为50%-70%,目前国际上并没有确切的循证医学数据支持或反对预防性胆囊切除。
国内目前对无症状胆囊结石比较一致的处理意见是:对于大部分无症状性胆囊结石病人,无须行预防性胆囊切除;但当患者存在以下胆囊癌高危因素时则建议积极手术切除:结石直径≥3cm;胆囊壁增厚达4mm及以上;伴有息肉≥1cm;胆囊壁钙化;合并糖尿病;胆囊结石病史10年;胆囊萎缩等。
另外,对一些高风险患者如老年病人、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的胆囊结石病人,即使无症状,无胆囊癌高危因素,也应尽早行预防性胆囊切除。而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胆囊切除还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4胆囊切除应选择哪种手术方式呢?腹腔镜下胆囊切除(LC)属于微创手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只需在腹壁上打3-4个小洞即可将胆囊切除,术后恢复快,疼痛轻,1-2天即可出院(开头提到的那位60女性患者在手术后2天就顺利恢复出院了)。
无论是外观,还是术后恢复,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都较传统的手术有明显优势。但如果出现胆总管结石、化脓性胆管炎、胰腺炎等并发症时处理起来就比较复杂,需根据病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总之,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胆囊结石虽然吸引眼球,但常可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巨大伤害,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患者发现胆囊结石时一定要及时就诊,听取专科医生的治疗意见,避免延误治疗。
供稿:浙医二院外科董鑫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