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胆源性胰腺炎 > 诊断方法

那种嘎然停止的认真生活

我眼前是一摞纸,大小不一的纸张上面有工整清秀的字体简要地记录了每天的时间支出和要事。一天一行,每个月一页纸,年终还有一张总结。时间帐是从年开始的。33年的时间里一共有多页。最后那张是年4月份的记录,最后一条记录是15日。16日那天,这位生活的记录者,一位身体健康、已有58医院看过大病的80岁老人,因为从年初开始有腹部不适的痛感,终于被说服去住院全面体检。在那之后的第12天,被诊断出是胰腺癌晚期。医生说最多还有六个月的生命......这位时间帐的记录者、认真生活的人就是我妈妈。妈妈80年的生命(~),算不上伟大,但在芸芸众生中又是那么与众不同。看看她一生中的大事记吧::18岁:高中毕业,响应号召没上大学,留在北京中(原北京女一中)当老师

-58:19-23岁:患重度肺结核--前后住院、病休五年,其间两次被死神“拒签”,最终治愈手术使她成为一个体内带塑料球的人

-76:32-42岁:“文革”中因家庭出身问题,身体上、精神上饱受折磨,其中在年曾经大胆“潜逃”50余天

:44岁:在《光明日报》哲学版发表第一篇教育科研文章

:47岁:调离了学习、工作30余年的学校

:50岁:一年半内自学12门规定课程并通过考试,获得北京市“文革”后第一批自学高考大专文凭,在中南海接受国家副主席颁发的学历证书

:53岁:调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搞德育教育研究。后被评为副研究员,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专著若干;并兼任《中国教育报》编辑

:59岁:改行“学医”,开启全国的健康教育

:61岁:退休

-02:66-68岁:领衔美国福特基金会在中国艾滋病预防项目

-10:68-74岁:游历美、欧、亚、非洲38国

:71岁:出版《瞧!我不怕晚》回顾50岁后工作生活的自传体书

:77岁:出版《瞧!我不怕暮年远游》回顾从68岁起周游38国经历的自传体书

:79岁:出版《再老也不怕》老年人生哲学思考书

(另从年开始,每天散步40分钟以上,直到去世前50天,坚持38年)熟悉妈妈的人大概都从平时与她的接触及她最近十年出版的三本书中了解一些她的想法和生活。然而,从她四月份中开始住院,到十月底去世的六个月的时间里,去看望妈妈的人大概不下两百人,更是有以前的学生、医院看她。每个人都带着他们和妈妈的故事而来。同时当他们看到妈妈积极对抗疾病的状态,大多也都带着对妈妈最后认真生活和疾病抗争精神的敬佩而去。当诊断出是胰腺癌晚期时,根据妈妈在70岁时就给我们写的遗嘱,我们姐妹俩很快就决定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让她老人家最后的生活有一定的质量和尊严。但我们一直纠结要不要告诉妈妈。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到底也没把这坏消息告诉她。只是解释说因为胰腺炎造成腹部疼痛及严重的没有食欲的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妈妈一方面接受保守治疗,另一方面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主要的表现就在于坚持一日三餐和晚饭后的散步。胰腺癌除了疼痛外,最致命的症状就是病人不想吃东西。一向胃口很好并对吃很有兴趣的妈妈,说一想到要吃饭就觉得是“天下最不愿意做的事”。吃每顿饭大概要花至少一个小时。为了鼓励自己吃下去,她把饭菜分成小份,一口一口地强迫自己把它们吃下去。为了不让亲朋看着她吃饭难受的样子,妈妈尽可能在病房里没其他人的时候才吃饭。有时她把护工也请出去,说是别影响了人家年轻人的食欲。妈妈那时常畅想着自己病好了后的情景,她对不少去看她的朋友说,等她出院后,她要宴请大家,好好吃上几顿!无论身体怎么不舒服,她都坚持要护工晚饭后陪她到楼下走路。尽管走的很慢,她也要走上五、六千步。赶上外面刮风下雨,医院的通道里完成这项坚持了半辈子的健康习惯。她对我们说:“人不能就这样躺在床上,能动时一定要动。”胰腺癌到了晚期,疼痛难忍。我们事先和医生商量,以她老人家最少受罪为目的,准备到时候使用大剂量止疼药。结果是,妈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在晚上吃一片止疼药,为了能稍微睡得好些。应该早上吃的那次她坚决不吃,理由是不能让自己的身体对药物有依赖性。医生护士看到都说没见到过这样坚强的病人。在最后的这六个月里,其中有一段时间妈妈病情比较稳定,甚至个别时候身体有改善的感觉。虽然理性上我们知道妈妈得了不治之症,但感情上也有企盼奇迹发生的成份,甚至幻想是误诊。而不知真相的妈妈几乎每天都在畅想她出院后的生活,包括开始动笔写她已经酝酿一段时间的第四本书。她告诉我们她在考虑书的名字,想把“不怕”二字包括进去,使这本新书加入到她前面已经完成出版的三本“不怕”系列里。尽管每天有长达7、8个小时的输液,妈妈还让我们给她拿去一些书。精神好的时候,她就坐起来,带上花镜开始读书。妈妈去世前一周时我和她通电话,那时和她交流已经有些困难了,她基本听不见,但她对我说前一天她和一个关系十分密切的学生谈了半天,说她想安乐死。但学生帮她分析下来,在中国现行的法律环境下,还没有合理合法的安乐死。于是她想通了,说:“既然我一死难求,我就还是要认真对待生活。”在整理妈妈的东西时,她认真生活的迹象几乎处处可见。当几年前她从自己的公寓搬到养老院时已经把大宗的家具都处理了。衣物也是按季收拾得很整齐。妈妈原来常说,家里的地方不论大小,但每一样东西应该是有用的,就像是演戏时台上摆的道具。按这个理论,她养老院的公寓里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我们花时间比较多的是妈妈留下来的书籍和文字材料。她对带到养老院的书籍也是一再整理。妈妈对书是以用为主,而不是为摆设。她看过的书必有痕迹,有的书还有缺页--那是她认为有借鉴的地方,干脆把那页撕下来,把有关段落剪下来,收集在她准备写的什么题目下面。妈妈出国旅游,很少买纪念品。但她在每次行程之前做的准备、之后做的总结,还有照片,都整理在一本本的相册里。她自己每每拿出来“复习”,旅程经历历历在目。妈妈写过的书稿底稿和各种文章资料,也都分门别类地装在袋子里或是捆好。上面都有十分清晰的标注。大约去世前一年妈妈写的一篇稿子的结尾:“回顾一生中我所得到的幸运与机遇,特别是晚年赶上了共和国的丽日阳春,我告诉自己,活着,就要念念不忘感恩。对这个世界要永远充满感激之情。我知道,感恩不是还债,是对生命、对生活的思源,是享受权利后的一种义务和责任。况且,多少恩泽是你永远也还不清的。我已年在八旬,在为时已经不多的余年中,我将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珍惜时间,学习不止。躯体虽老,但自己的精神世界仍要保持活力。”妈妈去世后,我和妹妹从美国回北京办理后事时,听到亲友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虽然你们的妈妈不在了,但在北京还有我们,你们还有家”。我们很为大家的真情所感动。同时也在想,“家”到底是什么?一定是一个有房屋家具的具体地点吗?望着妈妈留下的书籍、相册和其它各种文字材料,包括那几百页的“时间帐”,更有她一生那种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和行动,我想妈妈也许留给我们的是一所精神家园。记得去医院里陪妈妈。躺在病床上的她看着窗外的蓝天白云对我说,“你看那些云,就像一个人的一生,一会儿在这儿,再过一会儿就没有了。”我的儿子最近对我说:“我觉得姥姥好像藏在哪里,过一段时间她还会回来。”就是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几次很自然地想拿起电话和妈妈核对一些日期和事实。这一年中我时常望天发呆,也许哪一朵云,就是妈妈的化身?









































白癜风医院西安哪家好
北京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ekmmq.com/zdff/12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