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胆源性胰腺炎 > 预防知识

药物性急性胰腺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科研在线

药物性急性胰腺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近年来,随着临床药物的大量应用,药物性胰腺炎(drug-inducedpancreatitis,DIP)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DIP为临床少见的一种特殊类型胰腺炎,起病迅速、病程短,大多数表现为急性胰腺炎(AP),极少数表现为慢性胰腺炎,其临床表现几乎与其他病因导致的AP相似,并没有相应的特异性检测指标。因此,DIP在临床诊断中很难与其他疾病导致的AP相鉴别,部分甚至可误认为是特发性胰腺炎。DIP发病率约为0.3%~5.3%,而老年人、儿童和妇女则是其发病的高危人群。研究表明,DIP在多数情况下以单发病例出现,而与之相关的前瞻性研究和报道则相对较少,且有时常被误以为是胆石症或饮酒所致,从而使其所报道的发病率比真实发病率低。目前,有关DIP的病例报道仍较少见,可能与临床医师对DIP缺乏了解和重视不够有关。

发表期刊

有鉴于此,哈医大一院胰胆外科孙备教授团队对曾经收治的1例由肺癌化疗引发的DIP进行报道,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重视程度,从而及时发现、正确治疗,并更好地促进药物的合理性与安全性。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年的《Medicine》杂志。

第一作者:曹成亮

级硕士研究生

哈尔滨医院胰胆外科

通讯作者:王刚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哈尔滨医院胰胆外科

黑龙江省医学会胰腺外科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消化外科菁英会胰腺外科学组委员

中国医促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审专家

1病例简介女患,62岁。主因“咳嗽伴胸痛40d”于年就诊于哈尔滨医院胸外科。病人无发热、乏力。入院后实验室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3.00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6.60U/L,总胆红素11.30mmol/L,血钙2.11mmol/L,甘油三酯1.64mmol/L,白细胞7.9×/L。行肺CT检查示左肺占位(图1),纵隔及双肺门淋巴结肿大。继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活检,提示小细胞肺癌。因病人伴有严重的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而无法实施手术治疗,遂与病人家属沟通后决定采取依托泊苷联合洛铂的化学治疗。化学治疗1周后,病人无明显诱因突发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体格检查:病人急性面容,一般状态差。上腹部膨隆,压痛、反跳痛阳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弱。实验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4.01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5.63U/L,总胆红素14.51mmol/L,血钙1.91mmol/L,甘油三酯1.72mmol/L,白细胞14.1×/L,血淀粉酶U/L,尿淀粉酶U/L(表1)。影像学检查: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示胆囊管、肝内胆管、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未见明显扩张,形态规则,胆囊不大,壁不厚。肝胆脾胰腺彩超示胆囊形态大小正常,囊壁不厚、光滑,未见结石及息肉,胆总管未见明显扩张,胰腺增大,边缘毛糙,可见少量渗出。胰腺CT示胰腺肿大,边缘毛糙伴胰周渗出,提示AP(图2)。嘱病人停用化学治疗药物,且采取禁食水、抗炎、抑酸、抑酶、支持、对症治疗等措施2周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恢复顺利,并于进流食无明显不适后,继续实施化学治疗。化学治疗恢复3d后,病人再次出现上腹部胀痛及恶心、呕吐的临床症状,经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后,提示AP复发。因病人既往无胆道疾病、酗酒、暴饮暴食及高脂血症等病史,且化学治疗药物恢复使用后AP复发,遂考虑为化学治疗药物引发的AP。2经验交流

病人化学治疗期间能诱发AP的药物主要包括紫杉醇、异环磷酰胺、长春瑞滨、顺铂、阿糖胞苷、维甲酸和L-门冬酰胺等。研究表明,化学治疗药物性AP的发病机制可能为:(1)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多数化学治疗药物性AP是应用细胞毒性药物所致,其中以L-门冬酰胺酶最常见。L-门冬酰胺酶对某些蛋白质合成的主要脏器(如胰腺及肝脏)有较强的毒性作用,可以高度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其细胞毒性作用还可引起胰腺实质发生凝固性坏死、溶血、胰腺分泌功能障碍及脂肪组织坏死等。(2)过敏反应:代表药物是硫唑嘌呤。应用硫唑嘌呤可使约6.2%的病人发生AP,其潜伏期相对较短,一般为2~3周,也可在数小时内发病,且发病通常与用药剂量无关。此外,药物继发的胰腺微循环障碍、胰管阻塞和毒性代谢产物蓄积也可能与AP的发病密切相关。

目前,约有多种药物可能引发DIP,而其中与胰腺炎明确相关的药物则包括硫唑嘌呤、四环素、利尿剂、磺胺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钙剂、抑酸剂和免疫调节剂等(表2)。Badalov等将引发DIP的药物分为4类(Ⅰ~Ⅳ),Ⅰ类包括Ⅰa、Ⅰb两组:(1)Ⅰa类药物:至少有1个病例报告激发试验阳性,且排除了其他原因如乙醇、高三酰甘油血症、胆结石等所致。(2)Ⅰb类药物:至少有一个病例报告激发试验阳性,但不能排外其他原因。(3)Ⅱ类药物:文献至少报道了4例,这些病例的发病潜伏期一致(≥75%的病例一致)。(4)Ⅲ类药物:文献中至少有两个病例,病例之间没有一致的潜伏期,也没有激发试验。(5)Ⅳ类药物:既往未报道过的药物,单个病例报道且无激发试验。

化学治疗药物性AP的诊断与常规AP诊断相同,即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化疗药物性AP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1)符合AP的诊断标准。(2)AP发生在药物使用期间。(3)排除其他可能引起AP的常见原因。(4)停止用药后AP的症状缓解或消失。(5)再次使用怀疑的药物后AP症状复发(激发试验阳性)。值得一提的是,激发试验阳性为化疗药物性AP不同于常规AP诊断的显著特点。

笔者认为,临床医师当加强对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认知和重视程度。癌症病人化疗过程中若突发原因不明的上腹部症状时,除考虑化疗导致的胃肠道副反应外,应警惕AP的发生,需密切观察,并迅速采取相应措施,查找并停用可能引发AP的药物,且给予AP针对性治疗,以免造成严重后果。此外,还应告知病人及家属引发AP的具体药物名称,以有效避免化疗药物性AP的复发,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不必要的治疗费用。

赞赏

长按







































北京去哪治疗白癜风好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ekmmq.com/yfzz/78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