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冬季传染病,我们一直在行动
随着冬季的到来,天气日渐寒冷,人体适应能力下降,造成呼吸道传染病的蔓延扩散,为了加强传染病的防范意识,提高预防知识水平,现将几种常见的冬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提供给大家,特殊时期,只要我们家园配合,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流行。
一、冬季传染病:
1.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在发病前的最初三天,传染性最强。病毒随着打喷嚏、咳嗽或者说话喷出的飞沫传播,主要表现:起病急骤、高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和干咳,少数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传染病,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染。是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全年均可发病,9—11月份为高发期。手足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会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
3.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4.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乍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5.猩红热
猩红热为主要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发热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蔓延至全身。皮疹呈鲜红色,针头大小,有些象“鸡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压时,可使红晕暂时消退,受压处皮肤苍白,经十余秒钟后,皮肤又恢复呈猩红色,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唇周围及鼻尖则显得苍白,舌乳头红肿。猩红热的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偶可经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少年多发。该病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好,故治愈率高,危害已明显下降,但早诊断、正确治疗是关键。
6.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是一组可以引起胃肠炎的病毒,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症状多表现为呕吐、腹泻,潜伏期24~48小时,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儿童患者表现为呕吐为主,成人患者腹泻较多。大多数感染者在1~3天后好转,但小孩、老人和低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导致严重脱水。
▼幼儿园已全面开启预防工作
为了防止传染病在园内传播,切断传播途径,我园一如既往的开展预防消毒工作:
1、加强厨房人员的晨检,如发现有呕吐、腹泻等症状的员工,立即调离岗位排查病因。
2、厨房做到生熟分开,食物加热至完全熟透。
3、加强消毒:幼儿的口杯每日清洗后在进行高温消毒;每日用消毒水擦拭幼儿伸手可及之处;每天用消毒水拖地;每餐餐前清消清桌面,幼儿的餐具、每餐餐后高温蒸煮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每天放学后用紫外线灯对教室进行消毒等。
4、指导幼儿餐前便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净双手。
5、加强儿童晨检和全日观察,如发现有呕吐、腹泻等症状立即隔离排查病因。
6、加强班级及全园消毒工作,每天早晨对幼儿学习和活动场所进行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7、幼儿离园后,对桌椅、板凳、玩具表面用消毒液进行清洗消毒;对地面、园内场所大型玩具用消毒液进行消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